高速文化

当前位置:首页> 高速文化> 人文高速 > 正文

【“牍”懂丝路】丝路明珠——没有硝烟的烽火台

发布时间 : 2023-12-26 浏览次数:0 作者: 来源:甘肃交通运输 【字体:

  陇西行

  王维


  关山正飞雪,烽火断无烟。

  都护军书至,匈奴围酒泉。

  十里一走马,五里一扬鞭。


  这是王维在《陇西行》中描写的边关传送加急军书的情形,同时也点明了烽火在边塞的重要作用。古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,但是如果没有来自政府的保护,也必将会飘摇不定。


  随着河西四郡的建立,西汉政府在河西修筑了从令居(今永登县中堡乡)到敦煌的长城要塞,同时沿长城设置亭障、烽燧,派大批戍卒职守,对丝绸之路的畅通起到重要保护作用。这不仅在史书上有记录,在简牍中亦可得到证实。


  


  比较典型的是,居延汉简中与军事有关的简牍比比皆是,可以说是西北边塞烽燧亭鄣的文书档案。例如,按规定举烽燧的示警办法应当分四种。一曰表,以缯布为之,分赤、白二色;二曰烽,在烽火台中树高竿,“桔皋头有兜零,以薪草置其中,”兜零即小笼,寇至以薪焚烧;三曰苣火,居延新出的苣把,全为芨芨草束成,底部直径约7厘米左右,全长80厘米,中横插三根木棒,棒长22——27厘米不等,各棒之间相距为20厘米左右,形似无把火炬;四曰积薪,燃烧柴草。表与烽用于白天,可以示远。烽表往往同时并举,故称烽熛。夜晚燃苣火,火光烛天,远近皆见。至于积薪,则日夜兼用。《建武五年甲渠劾侯长王褒册》记述侯长王褒因“不以时燔举”和“燔举不当”而获弹劾。“不以时燔举”指“燔举”失时,贻误戎机,“燔举不当”指燔举信号与敌情不符,示警违例。由此可以看出举烽燧的制度是很严格的,稍有差错,即有可能获罪。


  西汉的亭障大体上以2.5公里至5公里的距离排列在边塞上,把亭障、烽燧连起来就是长城,由侯官率领戍卒防守,负有垦田生产、打仗保边的双重任务。他们要传递军事信息,就同时负有对道路运输的管理任务。


  李白曾说,“烽火燃不息,征战无已时”。如今的烽火台只是人们追寻历史的一个落脚点,然而无论在哪个朝代修建长城烽燧,都会对当时的交通运输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,进而对当时的政治经济、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。